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那年朝阳·寻访朝阳小学办学150周年感动校友系列报道 舒济:往事并不如烟,“家

2024-11-07 05:27 来源:知痕网 点击:

那年朝阳·寻访朝阳小学办学150周年感动校友系列报道 舒济:往事并不如烟,“家国情怀”从小刻进骨子里

朝阳小学校长邓薇一行拜访舒济(右一) 张世新 摄

朝阳小学校长邓薇一行拜访舒济(右) 张世新 摄

华龙网11月28日11时52分讯(汪隽琪)言语铿锵,让人如沐春风,气质儒雅透露满腹诗书,这就是中国著名文豪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问题,已年过古稀的她,记忆有些模糊。但往事并不如烟,每当回忆起那段抗战岁月,舒济的眼眸一下明亮了起来,声音也更响亮了。

回忆当年,舒济还记得母校朝阳小学一贯秉持的“家国”教育理念,并由此培养了学生正直、爱国的品质,而这种品质一直伴随着她波澜起伏的人生,她说“爱国,是人生之根本。”

“在朝小我们不比吃穿,比认真学习”

1943年11月,母亲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逃出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年仅10岁的舒济来到了重庆北碚。父亲老舍将舒济,弟弟舒乙、妹妹舒雨安排在朝阳小学就读。

在舒济的记忆里,战争年代的朝阳小学非常简陋,校园没有围墙,只有三排矮矮的平房。没有篮球架,没有操场,唯一供孩子们活动的就是一个走道。用砖头简单搭建的教室里最多能装下30多位同学。

在朝小的岁月,舒济用了两个词来形容——简单、快乐。“条件虽然艰苦,但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当时我们算大知识分子家庭,但我们也只穿棉鞋、棉袍,甚至光着脚。那时候在朝阳小学,大家第一不比吃,第二不比穿,比的是认真学习、回家不添乱、同学友爱。就是这么一个氛围。”

舒济回忆当时老百姓穷,知识分子也很穷。“虽然穷,但文化氛围很浓”,那期间,父亲老舍强忍贫血和头晕,在北碚的家里写出了《四世同堂》。如父亲一般的知识分子,还大有人在。

“抗战时期,很多大学生来朝小当老师”

舒济还记得,母亲胡絜青当年工作的单位——国立编译馆就在朝阳小学南门外的山坡边上。舒济上着课,偶尔还能瞥见妈妈的同事们从窗外走过。“妈妈和同事在里面编辑大量教材,翻译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还有《史记》《资治通鉴》。我母亲做通俗教育,给老百姓编辑关于抗战方面的故事。”

因为当时教师不足,于是成立了战区教育服务团,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北碚,于是很多大学生成为了小学教师。朝阳小学片区因此聚集了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他们在物价飞涨、物资供应困难的年代,仍然怀揣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满怀斗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当时,朝阳小学提倡“康乐儿童身心、增进必需之能、培养国民道德”,老师们也以身作则,传授知识,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舒济表示,“战时的朝阳小学很艰苦,地方小,没有设备,就提供一间教室,特别简陋,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这很了不得,这就是朝阳精神。”

朝阳小学的老师也很重情感。1946年,抗战胜利,舒济和很多北方的孩子也陆续毕业。舒济清楚地记得,当时朝阳小学全体老师包括校长都集体签名,送给毕业的学生。“大家都是来自天南地北,分别后就将无法再见。”回忆起这段往事,舒济有些感伤。

舒济至今都还珍藏着当年学校老师的签名册,每次看着上面遒劲有力的小楷毛笔字,她都会由衷地夸赞:“从这毛笔字的签名就能看出当时老师的文化水平之高!”

“从民族觉醒到富强,家国教育又有新内涵”

民族意识的觉醒,在当时的朝阳小学体现得尤为明显。

舒济回忆到,学校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教给了学生爱国情怀。他们抗战的言语和行为,无形中影响了学生们。“我们从小就不喜欢日本人,这是根深蒂固的,并不是课本教的。整个社会环境、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灌输给我们的都是爱国,告诉我们一定要自强自立,要去拯救国家。这样的信念和意识,影响我们的一生。”

在学校老师的影响下,舒济对抗战特别关注。1945年9月,听到胜利的消息,大家都兴奋地在院子里跳了起来,高呼“小日本被打败了”。“那种高兴,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让舒济更高兴的是,朝阳小学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家国教育,并有了新内涵。新时期,朝阳小学的家国教育聚焦于培养孩子们的公民素养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学校提倡创意性课堂、创造性教育,让孩子们拥有走向未来的能力,在世界舞台上参与竞争。

在母校150周年华诞之际,舒济、舒乙和舒雨三姐弟都对母校寄予了美好的祝福,他们都期待朝阳小学发扬优良的传统,培养更多的人才。舒济说:“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多多用心掌握新知识,要如当年的朝小人,不比物质生活,树立远大理想。”

人物档案:

舒济:著名作家老舍之女。先后在河北北京师院、河北师院物理系、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1999年起,担任老舍纪念馆馆长。编辑出版老舍作品多卷集及生前未曾出版过的作品,另为出版老舍先生的各种作品写“序”、“前言”及“后记”十余篇。

舒乙:著名作家老舍之子。1954年9月留学苏联,历任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实习员,北京光华木材厂科研室主任、科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常务副馆长、馆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担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是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1992年,散文集《老舍的爱好和关坎》获满族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