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

2025-01-15 01:24 来源:知痕网 点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

民间文学是深深植根于生活文化中的。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专业的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它更紧紧地黏贴著生活。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片断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著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过去劳动人民所创作的无量数的口头文学作品﹐起著辅助人民的现实生活﹐哺养他们的精神活动等社会作用。到了现代﹐他们又在社会和本身生活的要求下﹐创造了新的民歌和新的传说﹑笑话﹐它们更广泛﹑更直接地配合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舆论﹐与时代的进步作家的作品互相呼应和配合﹐起著帮助改革社会和推进生活的作用﹐尽管两种文学在传统和风貌等方面存在著种种不同的地方。在当前﹐那些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一方面仍然以口头的方式在广大民间流传著﹐继续起著各种效用﹐另一方面﹐由于学界的重视﹐对它广泛地进行采集(也包括那些新的作品在内)﹐经过选择和整理﹐送还到广大人民中间去﹐使它能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发挥新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不是一般的教科书所能够代替的﹐至少在使劳动人民认识自己先辈的历史和鼓励他们的社会正义感情等方面是如此。至于那些新的民间文学作品﹐对于当前广大人民能产生的教育作用﹐就更不用多说了。

黄鹤楼传说

黄鹤楼传说是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楼为故事发生地域或与其有关的传说组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丰富多流。它的源流,始于三国、南北朝。其时战乱频仍,政治黑暗,人生痛苦,为佛、道二教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希冀超脱苦难的现实,把希望从今生移到来世,从地上转向天国,幻想超尘出世,羽化而登仙,于是“仙人乘鹤”的故事便应运而生。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南朝祖冲之《述异记》,但此书已失传。现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保存在萧子显《南齐书》中,以后又有四部正史和一些重要典籍、传奇记载。

黄鹤楼传说大体分为三类,即神仙传奇、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其基本篇目有《子安驾鹤》、《费祎升天》、《仙人吹笛》、《橘皮画鹤》等数十篇。

独特的地理环境,生动的民间传说,精美的诗、词、文、联,使黄鹤楼成为千古名楼,而黄鹤楼传说是这座历史名楼的灵魂,是黄鹤楼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黄鹤楼传说是古老的,它又是鲜活的。它的“天人合一”、少贪寡欲、惩恶扬善的故事主题,平民化的叙事手法,神仙、人物、生灵和谐相处的画面,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以及时常意料不到的结局,不仅契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心理,也能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

黄鹤楼传说激发了从崔颢、李白、苏东坡、岳飞到毛泽东等历代诗人、伟人的创作灵感,催生了多如珠玑的诗词文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道教文学的发展进程。它还影响到绘画(包括年画)、建筑、戏曲、曲艺、音乐等姊妹艺术,甚至渗透到语言领域。

《黑暗传》

《黑暗传》是一部神话历史叙事长诗,主要流传于湖北省的神农架林区、房县、保康以及四川巫山等地。以口头与书面传抄两种形式在民间世代相传。作为“孝歌”、“丧鼓歌”、“薅草锣鼓”,由众多歌师在不同场合演唱,缅怀先祖功德,深受民众喜爱。其内容,以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沌黑暗,诸多文化英雄在原始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等一系列神话传说为叙述中心,包括“先天”、“后天”、“泡天”、“治世”四大内容。时空背景广阔,叙事结构宏大,内容古朴神奇,有力地激发人们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一部难得的民间文学作品。

《黑暗传》的渊源无考。最早见诸记载的是明版的《保康志》。1983年,神农架文化馆干部在神农架林区首次发现清同治七年、光绪十四年的传抄本。因学者的介入,而为广大学界所知。继而于1986年在保康县马桥大横溪民间艺人屈定朝(当年八十多岁)家发现毛笔手抄本《黑暗传》。此后十多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多种手抄本。在当地办丧事时至今仍存有演唱《黑暗传》片断的习俗。

近代以来,学界一向认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没有长篇的叙事诗产生。《黑暗传》及一大批民间叙事诗的陆续被发现,对于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史和文学史,有着重要意义。

2019年新闻活动概况:

(一)

2019年12月12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关于命名“”O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神农架林区下谷坪乡榜上有名,成为20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下谷文化的“地方传说、薅草锣鼓、传统民间工匠、民间故事、民间祭祀、席间八大碗、进门一杯酒、姑娘哭嫁”等鲜为人知的土家风俗流传至今。 在这山水相依的花花世界里,土家族先民们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歌文化"。

谈情说爱唱"情歌"、倾诉苦情唱"苦歌"、上山打猎唱"打猎歌"、孤独寂寞唱"咏叹歌"、比能赛智唱"盘歌"、女儿出嫁唱"哭嫁歌"、红白喜事唱"开席歌"、"劝酒歌"。

(二)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及相关单位共同发布了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共征集150个候选案例,最终评选出包括“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在内的十个案例。它们如何打动评委,成为优秀案例?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其中就有湖北十堰的“郧西七夕”。

“七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瑰宝,作为“七夕文化发源地”的郧西,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深度开发“七夕”文化。自2010年起连续举办9年的“七夕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旅游盛会。

项目亮点有哪些?

1.仪式感、体验感的提供。湖北郧西的七夕节提供的差异化、非日常的旅游体验,满足当代人对生活的仪式感、体验感追求不断升级的趋势。

2.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经济。「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举办“七夕文化旅游节”活动以来,湖北郧西文化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持续攀升,历年同比增长保持在16%以上,其中,仅2018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54.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1%和38.06%。

(三)

以文化为媒,迎世界军运,结天下知音,5月26日,1000余名海内外友人齐聚墨水湖畔,2019知音国际文化节在汉阳举办。

来自19个国家的在汉留学生,通过音乐、舞蹈、艺术品、服饰、乐器和美食等形式展示本国特色文化,吸引市民争相拍照合影。此外,由中南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大学生带来的“民族文化秀”,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著名书法家、民间艺人呈现的“民俗文化秀”“知音文化秀”进行了有机大串联,进一步诠释和演绎了知音文化的多维内涵。

在现场,一批极具湖北特色的军运礼品进行展示,武汉雕花剪纸、编钟造型徽章、“汉阳造”步枪纪念金笔等吸引了不少关注。来自法国、英国、乌克兰、韩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的国际友人还专程前往汉阳江欣苑社区,参观武汉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和高龙博物馆、汉绣博物馆。

把精美的汉绣围巾披上身,坐在汉绣装饰的花轿里自拍,尝试举起沉甸甸的高龙龙头,拿着放大镜仔细观赏指甲壳大小的雕花剪纸熊猫……这些极具湖北特色的非遗文化让来宾们着迷。

“今天了解到的中国知音文化,让人很受触动”,来自巴西的哥珂娜来汉一年,丈夫在十堰工作,她说,知音就是“朋友很重要,互相了解、连接很重要”,越了解武汉文化,就越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底蕴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