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吴伯萧和王统照

2024-11-07 07:34 来源:知痕网 点击:

吴伯萧和王统照

吴伯箫与王统照,两个山东人,一个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一个是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相会于海滨青岛,共同在中国新文化革命的舞台上团结战斗,书写了一段文坛佳话。

王统照,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新文化运动先驱,山东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一村人,出身“相州首富”,1897年2月9日出生,5岁入私塾读书、7岁丧父。1913年考入山东省立一中,开始文学创作;1916年在《新生活》发表文言文处女作。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被推选为学报编辑。1919年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学创作,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20年冬,与郭绍虞、郑振铎、耿济之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1957年1月,毛主席与臧克家谈话时曾赞扬他的创作精神:“百花齐放了,像王统照这样一些老作家都发表了许多作品,这很好。”

吴伯箫,原名熙成,1906年出生于莱芜吴花园村(今属济南市莱芜区)一半耕半读富裕家庭。7岁从父读书。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任学生会干事。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 代表作品:《羽书》《难老泉》《黑红点》《北极星》《潞安风物》《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忘年》《往年》等。

两位山东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有着向往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束缚共同的理想追求,并最终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齐鲁大地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同时,由于他们三十年代都在青岛大学任教,从而得以相识相知,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王统照先生,长吴伯箫九岁,1918 年开始发表作品,是民国新文学第一代文学家。1932 年,时在青岛大学任职员的吴伯箫经臧克家介绍,与几年前开始定居青岛的王统照先生结识,此后二人便成为介乎师友之间的文友。

1931年夏,吴伯箫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来到青岛,先是去青岛市立高中教了半年英语,后来又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办公室当职员。他在栖霞路上租了一处房子,房子在八关山颠的福山路上还有一个院门,他把此“陋舍”取名“山屋”。在青岛期间,吴伯箫是王统照书斋中的常客。他回忆说:“在青岛观海二路你的书斋里,我们不知道一同送走过多少度无限好的夕阳,迎接过多少回山上山下的万家灯火。你写好了《山雨》,我以初读者兴奋的心情,一气读完;写读后感,把《山雨》跟《子雨》并论:一写中国农村的破产,一写城市民族资产阶级的败落。我称 1933 年为‘子夜山雨季’。”“去王宅就是砥砺学问,每次回来都要给自己上上弦,熬一阵,非写出像样的文字才对得起这趟拜访。”而王统照也著文说:“我少不了与他(吴伯箫)有晤面的机会。那软沙的海滨;那黑石重叠的山谷;那大公园的海棠径上;那个小小的庭园中饮‘苦露’(酒名)、斟清茗;或当风雪冬宵烧饼铺外的匆匆招呼;在炫彩的碧波上隔日相遇;在老舍的二簧腔调的猛喊之下,彼此纵笑。”他们常常在一家叫“茂荣丰”的小酒馆聚饮,花钱不多,主要为了那份友情。

1935年夏,吴伯箫、王统照与臧克家、洪深、老舍等11人在《青岛民报》副刊创办了《避暑录话》。现代著名作家和诗人臧克家在《<避暑录话>与<星河>》一文回忆了《避暑录话》的创刊过程,他回忆道:“1935年暑假,我投进了青岛绿色的怀抱……有一次,王统照、老舍、洪深、赵少侯、吴伯箫、孟超、王亚平、刘西蒙、李同愈、王余杞、杜宇和我聚会的时候,就有人说我们搞个文艺副刊如何?一个倡议,大家赞同,就这样,《避暑录话》因而诞生了。”《避暑录话》自1935年7月14日创刊,至9月15日停刊,吴伯箫在《避暑录话》上发表了《边庄》、《萤》、《阴岛的鱼盐》等散文。王统照对吴伯箫的散文给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吴伯箫的文章“不但见出他的生活的充实,而字里行间又生动又沈着,绝没有闲言赘语,以及轻逸的玄思,怊怅的怀感。可是也没有夸张,浮躁,居心硬造形象以合时代八股的格调”。

王统照之于吴伯箫,还有一重重要意义,就是在国难当头之际接受吴伯箫之托,出版了他的第一个散文集《羽书》。1937年9月,吴伯箫把剪贴的《羽书》稿本托付给王统照先生,希望能出版一本散文集子。不久爆发了抗日战争,吴伯箫去了延安,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与沦陷区的朋友们失去了联系。王统照十分认真,他到上海后把吴伯箫的散文编成了一本《羽书》集,自己以“韦佩”为化名写了序,于1941年由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他在序言中写道:“伯箫此集存在我的乱纸堆里已两年半了, 那时本想为找一出版处,恰逢大战突发, 印刷困难, 遂尔搁置。幸而这个稿本随我留此,否则也要与我的存书同一命运——即免劫火,定遭散失。现在它能有与阅者相见的机会殊不容易。”吴伯箫后来是在延安偶然得知《羽书》集早已出版的消息。

二十五年后,王统照在济南病逝,吴伯箫撰写悼文《怀剑三》,文中写道:“记得二十五年前,像一个学生就教老师,我开始认识你,你那样厚道,谦逊,平易近人,使人一见如故。”二人深厚的革命友谊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