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流言蜚语能害人到什么程度?永远都是这几句,却能屡试不爽

2025-01-19 07:41 来源:知痕网 点击:

流言蜚语能害人到什么程度?永远都是这几句,却能屡试不爽

战国时期的流言蜚语其实并不复杂,却往往能害死人。总体来说反间计中常用的流言也就只有两句:第一,诸侯只知有谁,不知有王。第二就是:闻谁称王,特来祝贺。就这么荒诞不经的两句话不知害死了多少人,来看信陵君的故事:

话说王绾得了吕不韦的相令出差到魏国去造谣,因为这时候的魏国正是信陵君率领六国联军设计战胜了秦国,举国相庆的大日子。天下唯秦一国独大,六国危在旦夕,魏安厘王被逼无奈召回了客居赵国的信陵君,这信陵君为什么在魏国呢?长平大战之后,赵国惨败,秦昭襄王又起大军准备再次灭赵,信陵君窃取魏国兵符联军救赵,一战名声鹊起,魏国却是永远回不去,只能一直客居赵国。这次又联军六国伏击秦国,虽未竟全功也确实是击退了秦军。

秦国朝野却炸了窝,秦法有定:败战不论功,死伤惟得三年抚恤。凡为秦人,十室九有兵。任何一次大战实际上都是举国涉及,一战败军,烈士不得名号,斩首不得爵位,伤残仅得些须抚恤而不能如常战之后永享战士荣耀,谁家不是叹息悲伤?秦人之所以对战败大将愤恨不能自已,根本处在于,一将失误便意味着断送了全部将士的应得功业,立功也是白立!在耕战为本的秦国,谁人能对亲人的浴血牺牲淡泊处之?谁人不求败军之将以死补偿万千白白战死者?此战乃是长平大战后的最大败仗,消息一出,举国便是忧愤无可名状,异口同声地指斥蒙骜败军该杀,便是此等忧愤之心。

吕不韦好不容易又是引典故,又是丢爵位舍封地,好不容易保住了蒙骜等秦将。吕不韦随派王绾去魏国造谣,还是永久的那两句,诸侯只知魏国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秦使王绾面见魏王请求结盟。魏王笑问其故。王绾回道,秦国所畏者,信陵君也!公子亡在外十年,天下惜之。一朝为将便大败秦军,六国军马皆听其号令,诸侯惟知有信陵君而不知有魏王也!秦国安能不惧?魏王听罢,良久无言。

信陵君听后却是哈哈大笑:“秦使何其蠢也!如此荒诞不经,谁却信他!”话虽这么说,信陵君思忖良久,终于还是登上轺车进宫了。想不到的是,魏王冒雪迎出,殷殷执手百般询问,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书房品茶,魏王坦然将秦国使节的诸般言语和盘托出给了信陵君,还请信陵君权衡决断对秦邦交。信陵君心中大石顿时落地。

再说这秦使王绾,已经在魏国待的特别无聊,有时候都觉得自己滑稽之极。整天只有在酒肆府邸间继续周旋,时不时将老话问问将老秘密吐吐,什么公子要自立为王了,请秦国为援,秦王要十五城为谢,公子只割十城。本使便是来交涉此事!要么见了官吏就神神秘秘一句:公子称王,君何贺之?

然而魏国所有的显耀官吏们无论是第几次听说,都立刻一副莫测高深的模样你看我我看你相互一笑,也立刻不再答理王绾而争相慷慨激昂地争论起如何抗秦强魏的话题。王绾顿时郁闷不堪,深感被人戏弄,几乎每次都是悻悻而去,决意只挺到开春之后,届时不管丞相允准与否他都要离开这莫衷一是的鬼地方!

不曾想半个月不到魏王下诏:信陵君年老多病,太子魏增代掌上将军印,虎符收归王室。此后信陵君闭门不出,将写就的兵法一片一片的拆开烧了,终日拥着酒桶与几个侍女昏天黑地,没过四年便脱力死了。魏王如释重负,下诏厚葬信陵君。大梁倾城出动,送葬人众绵延数十里哭声震天动地……